行業新聞
周
報
第一百三十二期
2023/05/29-2023/06/04
★
★ ★ ★
★
NO.1
神舟十六號增強使用北斗導航信號可靠性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新階段的首發載人飛船,也是中國開展的第11次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六號有哪些新變化?和以前的飛船有哪些不同?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充分繼承了神舟十五號飛船的技術狀態,主要功能和技術指標保持不變。不同的是,從神舟十六號開始是新一批次的飛船,對于驗證這一批次飛船的技術狀態意義重大。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 高旭:這一批次相對于上一批次來講,我們還是圍繞自主可控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說我們增強了使用北斗導航信號的可靠性。我們在元器件的國產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提高飛船本身的自主可控的水平。
高旭介紹,神舟飛船批量研制對于團隊來說壓力非常大,過去研制團隊一次只需要研制一艘飛船,但現在研制團隊需要并行完成好幾艘飛船的研制、發射、飛行控制和返回等,多條陣線高度交疊。
據了解,目前,神舟十七號已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總裝測試工作,具備應急救援待命能力。神舟十八號和神舟十九號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整船總裝和測試工作,這一批次的其他飛船已經進入單機研制階段。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版、央視網
★
★ ★ ★
★
NO.2
長江干線北斗衛星地基增強系統正式投運

6月1日,記者從交通運輸部長江通信管理局獲悉,近日,長江干線北斗衛星地基增強系統工程順利通過交通運輸部竣工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并對外服務,長江航運邁入“北斗時代”。
長江干線北斗衛星地基增強系統工程于2018年11月開工,這是一個在長江航運信息化發展具有劃時代、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項目,是國內內河航運首個且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組網結構最復雜、服務性能要求最高的北斗服務系統。工程總投資1.07億,在西起云南水富,東至長江口長約2800余公里、橫跨8省兩市,寬約30公里的長江干線帶狀區域,建設完成106個基準站,56個AIS播發站,154條網絡通道,12個新建機房、兩個數據中心,實現了長江上北斗衛星地基增強信號的全覆蓋。可為船舶提供亞米級的導航精度,測繪測量提供厘米級事后毫米級的測繪精度服務。
據了解,按照“國產、安全、自主、可控”的標準,相關部門開展了一系列技術首創和突破,實現了基準站、AIS播發、船載智能終端等各環節設備的全面國產化。確保在長江航運領域,在極端狀況下其他衛星系統關閉信號時,長江船舶導航定位及精確測量等應用和數據的安全可靠。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記者 倪晶依 向林
★
★ ★ ★
★
NO.3
“北斗+ 電力”讓電網更智能

廣東電網公司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實現配網無人機自動巡檢
近日,在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數字協同創新平臺最佳實踐成果中,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基于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務的無人機自主巡檢”項目入選北斗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的五大最佳實踐成果,是唯一入選中央企業北斗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的電力行業成果。
實現南方五省區高精度位置服務全覆蓋
在廣東佛山南海區獅山鎮三環西路,一架搭載紅外測溫儀的無人機,沿著佛山500千伏羅西甲線16~18號桿塔的航線,完成了對輸電桿塔金具、絕緣子等多個關鍵設備的拍照、測溫。
“我們利用遙控器終端通過賬號訪問北斗高精度定位主站系統,選擇自動飛行作業航線,就可以完成對這幾基塔的精細化巡視。”南方電網廣東佛山供電局機巡作業班班長黃豐說。北斗厘米級的高精度定位,可以準確告知飛機位置,有利于通過三維建模規劃航線、航點,實現自動檢測。
10年前,要完成對輸電線路的驗收、故障巡查,黃豐和輸電班的弟兄們只能靠人工。現在,通過無人機搭載激光雷達、紅外測溫儀、夜視攝像頭等,依托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功能已廣泛應用于輸配電線路、變電站電力設施自主巡檢,巡視工作也由人巡為主轉向了機巡為主。
2021年,南方電網北斗一體化運營服務平臺上線,通過由617座北斗定位基準站組成的高精度服務網,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常規位置服務、短報文通信服務、時頻監測服務四大服務。
截至2022年底,南方電網無人機自主巡檢里程累計超100萬千米,自主巡檢采集的照片超過8000萬張,無人機自主巡檢規模全國最大。
全面推廣“北斗+電力”21類應用場景
在電力營銷方面,南方電網主要在計量數據采集中應用北斗系統。
貴州由于特有的地形地貌,部分小水電設備安裝于偏僻的大山里,部分山區無三大運營商信號,供電區域道路崎嶇,多為喀斯特地貌,用戶分散,人工難以快速抵達,數據抄收及電力設備定位存在困難。
為此,南方電網貴州都勻供電局組織研發了基于北斗精確定位的智能通信模塊,通過該北斗智能通信模塊,計量設備自動將數據和定位信息通過北斗通信傳送到計量自動化系統。
目前,南方電網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北斗模塊接入的計量自動化終端有450臺。通過北斗實現了整個貴州省無信號山區的自動抄表,計量精準管理,貴州電網專變用戶100%電子化結算。
如今,南方電網已在無人機自主巡檢、輸電桿塔地災監測、現場搶修應急通信等16個電力電網領域培育北斗應用場景,累計推動11萬余套國產化北斗終端應用,支撐五省區輸配電線路無人機自主巡檢、主干電網調度領域北斗授時基本全覆蓋,大幅提升了應急情況下信息傳輸和人員定位、地質災害安全管理及預警、車輛安全智能高效管理等能力,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按照《南方電網公司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十四五”應用規劃》,2025年,南方電網將實現北斗高精度定位的無人機巡檢基本替代人工巡檢,北斗授時終端、無公網區域計量自動化終端北斗數傳終端占比達到100%,同時全面推廣輸電線路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在南方五省區的應用,建成北斗高精度地質災害監測站不少于300個,全面覆蓋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輸電線路。
來源:電力設備狀態監測、中電新聞網
南網報記者 黃勇華 李剛 徐春林
南網科技公司供圖
★
★ ★ ★
★
NO.4
5項北斗國家標準發布 已累計立項國家標準52項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2023年第2號中國國家標準公告。公告批準了535項推薦性國家標準和2項國家標準修改單,其中包括5項北斗國家標準。
這5項北斗相關國家標準分別為:《北斗雙模型OEM板性能要求及測試方法》、《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高精度片上系統(SoC)技術要求及測試方法》、《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衛星高精度應用參數定義及描述》、《北斗剖分時間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時間》
據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官方介紹,近年來,北斗標委會統籌開展北斗衛星導航領域標準化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累計立項國家標準52項,正式發布37項;正式發布北斗專項標準153項。
來源:快科技
★
★ ★ ★
★
NO.5
北斗系統助力赤水防災減災

大屏幕上可看到無人機傳回的畫面和數據
天上有無人機、河岸有無人監測基站、水里有無人巡查艇。2022年,赤水市引進北斗導航綜合應用技術,形成河、陸、空全方位監測的“北斗綜合應用感知系統”,實現智能化、無人化、常態化感知和監視管理。系統在地質災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生態環保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去年10月,旺隆鎮的村民茍昌新因在土里燒灰,被北斗系統森林無人值守基站發現并報警。在工作人員的勸阻下,茍昌新及時將灰堆熄滅,未造成較大影響。
據介紹,森林防火分系統由無人值守監視系統和無人機兩部分組成。無人值守監視系統以固定、客觀的視角常年監控重點區域。無人機偵測系統可全天候隨時執行火警偵察和巡護任務,在林區上空巡護及時發現火情、報告火場位置,探查地下火和余火,將獲取的圖像數據實時傳回地面指揮中心,指揮中心迅速啟動煙霧自動識別,判斷起火點,進行預警。系統運行以來,發出預警294次,通過研判后處置野外用火17起。其中,山林火險4起。
北斗綜合應用感知系統不但能執行火警偵察和巡護任務,為應急處置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還能對監管水域進行全天候、無死角全面監控,對水面上的各類大小船只進行實時動態綜合監管。“無人艇巡查系統的無人船可巡查至少20公里的河段,續航時間達6小時。” 赤水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龐光清介紹。
“過去光靠‘兩條腿、一雙眼、一個手電筒’工作,執法人員根本忙活不過來,現在有了監控系統,任何風吹草動,都能第一時間排查,工作開展便利許多。”赤水市漁政執法人員告訴記者,系統運行以來,河岸監視系統發出預警1614次,通過預警查獲非法垂釣72起83人。
來源:天眼新聞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軍
★
★ ★ ★
★
NO.6
北斗助力59件沉箱精準安放,廣西北海鐵山港東岸碼頭初具雛形

近日,隨著最后一件“定海神器”——沉箱入海,并下沉到預定位置,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廣西鐵山港東岸碼頭欖根作業區1-2號泊位和南1-3號泊位水工及道路堆場工程沉箱安裝圓滿收官,為后續施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鐵山港東岸碼頭初具雛形。這也標志著廣西玉林打通出海通道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沉箱是碼頭建設的基礎結構組件,其安裝有抽水上浮、駁船拖運、注水沉底等工序。“鐵山港東港區欖根項目共有59件沉箱,33件大沉箱、26件小沉箱,大沉箱每件重量達2810噸。所以沉箱出運、安裝是項目的重難點控制性關鍵工程之一。”項目經理饒華亮介紹。
為克服沉箱出運、安裝難題,項目建設團隊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對典型施工進行了仔細分析和總結,根據海況、天氣等實際情況持續優化施工工藝,并針對不同季節的潮位、天氣等因素編制相應的預案,克服了工期緊、拖航遠、交叉作業安全隱患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最終圓滿完成施工任務。
“我們采用氣囊牽引方式進行上駁,在沉箱上駁后進行加固,特意選擇風浪較小、天氣條件良好且具有足夠的水深情況下進行拖航,并利用北斗定位系統輔助定位安裝,最終確保59件沉箱精準安放。”全程參與沉箱出運、安裝施工的項目經理助理何忠奎補充說。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豐家衛 通訊員 肖明葵 黃冠
★
★ ★ ★
★
NO.7
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發布 中國大模型數量居全球第二

在2023中關村論壇·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論壇上,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研發的大模型數量排名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從國內大模型區域分布來看,北京、廣東、浙江、上海處于第一梯隊。
“從全球已發布的大模型分布來看,中國和美國大幅領先,超過全球總數的80%。美國近年來一直排名第一,中國從2020年起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與美國保持同步增長態勢。”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志耘說。
她帶領團隊編寫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北京、江蘇、廣東、上海是大模型研發人才較多的省市。人工智能和大模型論文作者統計表明,大模型學者指數排名國內前四的分別是:北京、江蘇、廣東、上海。報告的開源影響力地圖顯示,國內已有超過半數的大模型實現開源。高校和科研機構是開源主力,清華大學的ChatGLM-6B、復旦大學的MOSS、百度的文心系列大模型在開源影響力上位居三甲。
來源:解放日報